中时调查丨老龄化趋势下低龄老人的职场选择
编者按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任务。当前,我国劳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就业新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期《中时调查》围绕加大灵活就业人群保障力度、低龄老人的职场选择、大学生就业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多方走访,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与解读。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前不久,一则“父母开始老了,却还在排队找工作”的新闻再次引发社会对“劳动者退休后再就业”的关注,低龄老人(60—69岁)再就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老龄化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基本国情,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97亿、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占总人口的15.4%。按国际有关标准,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与老龄化趋势相伴随的,是低龄老人再就业问题。此前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46.7%的老年人为寻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重返职场,19%的求职者希望发挥一技之长,34.3%的求职者通过再就业补贴家用、增加收入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越来越多的老人有意愿也有能力再就业。
当前低龄老人的再就业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如何保障他们的就业权益?连日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展开走访。
退而不休
“我退休前在街道办工作,工作非常忙碌。2021年年底刚退休时,我一下子就有种没事做的空虚感。在家休息几个月后,我去亲戚开的家政公司做一些管理工作,上下班时间相对灵活,能够更好地兼顾家庭和个人生活。”说起退休后的再就业,赵书琴笑着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她觉得自己还能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
高华退休前是一名中医科医生,退休后去了海南一家医院上班。“身边不少医生朋友退休后都还在从事相关职业,除非是身体原因或者上班上够了,否则医生这个职业能一直干到干不动。”高华告诉本报记者,自己暂时还没有真正“退休”的打算。
来自江苏的林阿姨退休一年左右。为了照顾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她也来到北京生活。但女儿一上班,家里就剩林阿姨一个人。她很孤单,就找了一份家政工作,主要负责打扫卫生、做饭等不住家的服务。“可以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有个事儿干,还能有一份收入,分担一下女儿的压力。”刘阿姨告诉本报记者。
“我们农村没有‘退休’一说,很多人一直都处于工作状态,或者在外打工,或者在家干农活,干不动后自然就歇着了。”来自江苏的陈阿海告诉记者,和她一起做装修、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友很多都是40多岁到60多岁的人。正是干劲足的时候,大家都得挣钱养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低龄老人再就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兴趣驱动;另一种是收入驱动。很多老人退休前无比“渴望退休生活”,体验完旅游、跳舞、健身这些憧憬的安排后,“闲得无所适从,没有意思”,重返就业市场是为了寻求价值,希望发挥一技之长,继续追求职业发展。还有一部分老人希望能挣钱补贴家用。
一些企业非常欢迎再就业老人。山西一家食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招的会计和行政都是刚退休的阿姨,工厂的几个技术工人也是退休再就业人员。“他们在相关领域都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样的人是企业急需的。”
再就业是大趋势
“老年人再就业将成为未来的大趋势。”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张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居全球首位,人口老龄化水平在全球国家和地区大约排名第60位,这一态势预计将持续至本世纪中叶。联合国人口预测显示,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5亿,占比将超过四成,且这一趋势将持续上升至五成以上并保持至本世纪末。我们需要对很快到来的老年人口数量超越劳动年龄人口,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未雨绸缪。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老年人再就业正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机遇。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群体的异质性特征,有数据显示,低龄老人(60—69岁)群体,其健康状况普遍优良,约92%处于完全健康状态,而相比之下,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仅有约31.4%能维持较好的健康状态。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我们已进入长寿时代,这直接提升了低龄老人的整体健康水平。同时,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原新指出。此外,科技、数字化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逐步替代传统重体力劳动,使得就业市场对年龄和性别的包容性显著增强,为低龄老人创造了更加友好的就业环境。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仍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活力,他们希望在退休后能继续实现个人价值,再就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再就业将成为一种常态,社会应该关注并积极应对。
优化制度安排
虽然不少“银发族”渴望重返职场,但低龄老人并不是都能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招聘老年人的企业少,对口合适的岗位更少,导致老年人择业范围狭窄。
“老年人就业市场尚不健全,就业渠道很少,大多数老人只能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寻找工作。”刚从私企中层管理岗位上退下来的李志华告诉本报记者。
记者在查看多个招聘软件、网站后发现,针对低龄老人的工作岗位不多,虽然有的招聘平台上标注了老年人招聘,但岗位多为“吉祥三保”(保安、保洁、保姆)等,对年龄、身体条件等要求严苛。
“老年人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同时社会对老年人就业的态度和期望可能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叶银丹表示,要改善社会对老年人就业的认知,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并建立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
另外,低龄老人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还会遇到社会保障问题,因为超龄从业者无法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存在一定风险。
张蕾说,老年人再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是:相关政策法规缺乏“全人口发展”的系统性,存在滞后性及针对性和操作性不足的问题;针对老年人的再就业需求缺乏全面有力的数据支撑,不利于就业岗位的供需匹配;就业类型非常单一,不少老年人再就业的岗位多为保洁、保安、护工等体力劳动;老年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发展滞后,缺乏以专业技能培训为支撑的工作岗位培训机会和资源。此外,社会对老年人就业还缺少理解和包容,甚至存在一些偏见。例如,有部分声音认为,老年人再就业会加剧青年就业难等。
张蕾表示,低龄老人再就业是发挥老年人力资本的技能和经验、促进社会参与、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人人都会步入老年,优化当前的制度安排本质上是服务于未来的自己。另外,老年人再就业是缓解当前我国养老金账户面临的压力,应对未来养老金体系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挑战的必要之举。如果将老年人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机会视作“此消彼长”的对立体,无疑是以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就业市场结构是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不断地调整的,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就业难”,而是“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行动。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均提出“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2022年8月,由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老年人才网”上线,标志着我国老年人才信息库和老年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启动建设。
“政府与市场应携手合作,为低龄老人提供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和平台,提供灵活多样的工作模式。”在原新看来,要尽可能解决老年人及其雇主在就业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叶银丹表示,应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来明确老年人的就业权利,禁止基于年龄的歧视行为,确保他们在招聘、薪酬和晋升等方面得到平等对待,并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以便在权益受侵害时获得支持。同时,提供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帮助老年人提升或更新技能,以适应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就业咨询、职位信息和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在社会层面,提高对低龄老年人就业的认同和尊重,通过公共宣传和教育消除偏见,鼓励社会各层面支持老年人的就业需求。此外,政府应出台更多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以鼓励企业聘用老年员工。
张蕾表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老年人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同时,将老年人再就业服务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进行有机融合,帮助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
转载须知:为了社保知识、政策、法律和资讯的普及与分享,社保100网欢迎您转载,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
转载来源:社保100网,转载链接:https://shebao100.cn/news/67329.html
我来说两句
最新评论